近年来,聚乳酸(PLA)作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代表,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快速发展。然而,过去几年行业经历了产能集中释放、市场消化不及、价格持续下探的过程。与2020年4万元/吨的高位相比,目前PLA价格已降至1.7–1.9万元/吨,跌幅超过50%,在经历这一深度调整后,如今多重迹象显示PLA价格已逐步触底企稳。
全球范围内的“禁塑、限塑”政策正在持续推进。中国自 2020 年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以来,在一次性餐饮具、包装、快递物流、农用地膜等领域加快引入可降解材料。政策不仅直接推动PLA在消费场景的落地,更使其从“可选项”逐渐转变为“合规必需品”。
在这一背景下,PLA 的长期需求具备刚性,此外,聚乳酸在3D打印、纺织纤维等领域的应用也持续拓展。据统计,中国聚乳酸消费量2020 年约3.7万吨,到2025 年底预计将达到 19 万吨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.7%。这一增速表明需求正在快速放量,成为构筑聚乳酸价格底部的重要支撑。
成本端因素更加凸显当前价格已接近底部。PLA由乳酸聚合而成,成本主要由玉米等生物基原料与能源价格决定,其中原料占比约一半,2025 年以来,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,带动乳酸及PLA成本维持在较高水平,而能源和人工等成本并未显著下降,在这种情况下,当前市场价格已被成本“托底”,进一步下探的空间极其有限。
聚乳酸上市公司海正生材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,其上半年聚乳酸树脂销量同比增长2.85%,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5.28%;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7.32%。这份财报直接反映出PLA价格下行与利润大幅压缩的现状。随着企业盈利已接近盈亏平衡点,叠加下游需求稳步增长,厂商进一步下调价格的意愿较低。
资本和产业格局也在发生调整。虽然全球范围内多个新建 PLA 项目正在推进,但从开工到产线投产,到真正稳定放量通常需要几年时间。而随着盈利空间被压缩,企业扩产趋于谨慎,不少项目终止/延缓建设或放缓投产进度,还有部分已投产企业开工积极性下降,行业实际有效供给未如名义产能那般充裕。与此同时,下游需求在食品、餐饮、快递物流、3D打印等场景加快渗透,为市场价格提供了更稳固的支撑。
综合来看,政策对需求的托底效应、市场价格已触及成本线、企业普遍承压、扩产进度趋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,可以得出结论:目前聚乳酸价格已经见底。随着禁塑政策深入落实和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,PLA价格有望在底部企稳并进入修复周期。